朴之原:一家专业生产清水混凝土、夯土墙、仿木仿石等建材实业有限公司。

夯土故事之生态:这个村民活动中心,真不是盖的

来源:朴之原    作者:小原    日期:2018-12-26    浏览次数:

导读:黄土高原有个马岔村,山梁、山坡、沟谷纵横,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。但地理环境较差,水资源匮乏。村民们的生活生产长年累月在沟壑中辗转,民居就高高低低错落散布其间。基于本地充沛的黄土资源,历来便有夯土筑房的传统,建造技艺包括土砖砌筑、传统夯土、草泥等,搭配木结构。
       马岔村的生土建材具备较好的运用基础,以此针对传统夯土技术进行现代尝试,为中西部地区的夯土乃至其他建筑做出有益探索。一边是传统生土,一边是新型夯土;一边是村子里沿袭的手工夯造,一边是改良的现代夯筑技术。当传统与现代、乡野与科技一相逢,注定是一场精彩纷呈。

 
独一无二的村民活动中心
       这个村民活动中心是村子多年新式夯土民居实践后的项目,是一个可供大家伙集中活动(生产、生活、学习等)的场所。它选址在一个20度左右的梯台式山坡上。山坡面东朝向山谷,视野开阔,秀色可餐。空间功能包括一个开放的集会与看戏的场院,四个相对独立的土房子:多功能室(满足培训、展示、阅览、会议等功能)、商店、医务室和托儿所(含一个小厨房)。
 
       在空间组合方式上,设计者借鉴当地民居传统的合院形式,尽量结合退台现状,以四个设置在不同标高的土房子围合出一个三合院,开口面向东侧山谷。所有的建造用土都在现场采取,取土过程本身也是对场地的修整。设计者的初衷是,这些土房子像生于斯,长于斯的土地一般,与自然和谐交融,空间里既“有我”又“无我”。
 
       除了商店,其他三个土房子的屋面全部处理成当地通常采用的单坡形式,以便在雨天将屋面珍贵的雨水汇流至院子里,经过退台,最终收集在基地标高最低处的水窖中。同时,在中心入口处设置了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,产生的电量可满足中心大约一半日常用电。
 
       这里的村夜有着迷人星空,幽蓝深邃的天幕直挂眼前。繁星下,自我瞬间变得渺小,视野和想象力迅速无限扩张。宛如孩童们奇妙灿烂的梦想,星空下的房子自然需要寄托它们许多许多的渴望。所以在托儿所室内做了些特别的尝试,希望孩子们能对这个土房子产生更多的兴趣与情感。托儿所东南两侧土墙交汇部是一个幽暗的角落,设计者希望为孩子们制造出一个在白天也能看“繁星”的地方,在墙内夯进了数十根直径不等的亚克力棒,阳光从中穿过,于是厚实、幽暗的土墙角落绽开点点星光,如舞台般,又有了“星空”效果。
       混凝土墙基和梁并没有都被隐藏起来,而是成为与窗和墙同样的立面元素显露出来,如实地呈现着墙体自身的结构逻辑关系。这样的结构体系也是为了满足当地建筑对八度地震设防烈度的要求。
 
众人和合的施工方式
       活动中心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施工组织。在村子里,没有专业施工员,当地村民即是施工建设主体。当然也少不了各地的志愿者和义工的主动参与,可以说是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。
 
       在当地,村民本身就有传统夯土经验,对于新式夯土工艺,经过培训便可领会。同时村民也能为家里生活补贴些收入。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活动中心的建造实践,标志着新型夯土技艺在这类地区生根发芽,为今后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。
 
       在这几个夯土房子的建造中,设计者以工匠精神投入到夯土技艺的创新与总结中,怎样更好地利用当地生土材料?建筑怎样最大化产生符合本地村民的空间体验?······总之一切的探索和实践都指向造福民众,启发地方社会的文教、医疗等形成好的转化,对其他地区形成带头和示范作用。当然,任何一项有意义的工作,都具有多面性,以新型夯土技艺助推实现乡土进步,仍然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人来参与。
 
       如同上千年以来农民对土地形成的亲密感情,对日夕相伴的居所夯土房自然也有天然的认同。但时替物移,时代对我们的生存提出新的要求,一如当新型夯土墙及技艺不断刷新我们的观感,唯有投入进去,适应时代,接受挑战,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。也希望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承继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,当面对时,或风俗或习惯、或感情或回忆,都是我们真心想要的夯土建筑。
 
       注:图片来自于网络,不做商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 
上一篇:夯土故事之人物:Rick Joy,夯土建筑如寂静的音乐下一篇:夯土故事之技艺:黄土高原上的石杵夯土墙